【CMDE】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5-20 阅读量:次
关于公开征求《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5-19
各有关单位:
我中心结合医疗器械注册法规、境内外注册申报产品的特点及申报现状,在总结技术审评实际情况,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新制定了《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使该指导原则更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即日起在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衷心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指导原则的丰富和完善,促进医疗器械研发及技术审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请将反馈意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于2025年6月27日前反馈我中心。
联系人:骆庆峰 肖 丽
电话:010-86452840、86452844
电子邮箱: luoqf@cmde.org.cn
通信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德大街22号院一区6号楼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邮编:100076
附件:1.《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
2.《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修订反馈意见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2025年5月16日
附件1:
透析用留置针注册审查
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注册申请人对透析用留置针(以下简称“留置针”)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留置针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据此对注册申报资料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注册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审评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规定的留置针通常由导管组件、针管组件两部分组成。导管组件一般由导管、导管座、软管(如有)及其他组件组成,针管组件一般由针管、针座及其他组件组成。留置针常见由高分子材料、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等制成,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
本指导原则适用的留置针仅用于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动静脉内瘘建立血液通道。按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规定,该产品分类编码为10(输血、透析和体外循环器械)-02(血液分离、处理、贮存器具)-03(动静脉穿刺器)。管理类别为第三类医疗器械。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动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和其他用途留置针。
二、注册审查要点
注册申报资料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中对注册申报资料的要求,同时还需符合以下要求:
(一)监管信息
应准确填写申报产品申请表、产品列表、既往沟通记录、主文档授权信(如适用)以及其它管理信息等。
留置针的产品名称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输血、透析和体外循环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需依据《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的要求,重点考虑产品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主要组件的原材料等因素,划分不同注册单元,如产品的主要组件导管和/或软管的原材料信息(包括增塑剂)不同等。
申请表的结构及组成需列明产品所有结构组件,特殊功能组件(如防针刺组件等),以及主要组件(如导管组件等)的原材料信息(原材料中若含有增塑剂应注明),一次性使用,灭菌方式(采用辐射灭菌的还需明确射线类型)等。
产品列表应列出拟申报型号、规格、结构及组成,以及每个型号规格的标识(如器械唯一标识等)和描述说明(如尺寸、原材料等)。
(二)综述资料
1.产品描述
描述留置针设计依据、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如适用)、结构及组成、各组件原材料(若包含生物材料或衍生物,描述物质来源和原材料、预期使用目的、主要作用方式;若包含活性药物成分或药物,应描述其名称、预期使用目的、主要作用方式、来源)、交付状态及灭菌方式,列明结构示意图、使用方法及图示(如适用)、特殊性能(如防针刺组件等),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必要时提供图示说明。
型号规格: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应当明确区别。采用对比表或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描述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和技术参数等内容。
包装说明:提供留置针包装相关的信息,特别应当说明其无菌屏障系统(包括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最初包装)的信息。说明如何确保最终使用者可清晰地辨识包装的完整性。
研发历程:阐述留置针的研发背景和目的。如有参考的同类产品或前代产品,应当提供相应信息,说明选择其作为研发参考的原因。
与同类和/或前代产品的参考和比较
比较说明申报产品与已上市器械(即同类产品和/或前代产品)的异同,比较的项目包括预期用途、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原材料(包括增塑剂等)、灭菌方式、性能指标、作用方式、货架有效期以及适用范围等,建议以列表方式列出。
如与参考的同类产品和/或前代产品存在差异,需结合差异及产品风险管理资料、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要求,分析差异是否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2.适用范围
2.1适用范围:应当明确留置针仅用于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穿刺动静脉内瘘建立血液通道。
2.2预期使用环境:明确留置针预期使用的地点(如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中心)。
2.3适用人群:仅用于已经建立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2.4禁忌证。
3.申报留置针全球上市历程
如适用,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3.1上市情况
截至提交注册申请前,留置针在各国家或地区的上市批准时间、销售情况。若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上市时有差异(如设计、标签、技术参数等),应当逐一描述。
3.2不良事件和召回
如适用,应当以列表形式提供留置针上市后发生的不良事件、召回的发生时间、采取的处理和解决方案。分析不良事件、召回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
3.3 销售、不良事件及召回率
如适用,应当提交申报留置针近五年在各国家(地区)销售数量的总结、不良事件、召回比率。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需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风险管理,提交风险管理资料,参照GB/T 4206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注册申请人在产品注册上市前,需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审。评审需至少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地实施,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评审结果需形成风险管理报告。制定该文件时,应充分考虑申报留置针的组件及原材料、临床使用方式、可能的临床风险等。
留置针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①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险(如原材料不符合标准要求,动物源性物质生物安全性不合规;外购件的质量指标要求偏低或控制水平较低;原材料的合成单体、增塑剂、加工过程的添加剂、粘合剂等溶出或残留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风险等)。②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险(如设计不良和加工缺陷可能会导致机械性溶血;生产工艺操作参数设定不合理导致微粒污染和漏液;生产净化环境不达标,导致产品具有热原反应;灭菌过程不合规,环氧乙烷残留量超标等)。③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险(如包装材料的密封性能及阻菌效果不合格;包装容易被腐蚀致使产品污染;包装无法满足灭菌、运输、贮藏的要求;包装标识不清等)。④微生物污染(如灭菌过程未经确认或未进行常规控制,最终产品未达规定的无菌保证水平;运输储存过程中包装被破坏、污染,造成产品污染等)。⑤产品不正确使用可能产生的危险(如产品被多次使用或交叉使用;带防针刺性能的产品未正确启动其防针刺组件;接口错误、没有排尽管路中的空气、回血操作不当、软管破裂没有及时发现;超过产品使用时间使用;局部压力较大导致脱落、漏液等)。⑥宣称的特殊功能失效的风险(如适用)。
2.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
说明留置针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各项适用要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证明其符合性的文件。对于不适用的各项要求,应当说明理由。
3.产品技术要求
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要求,结合设计特征及临床应用来制订产品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引用标准应当为现行有效版本,所有组件、材料对应关系应明确,不用“系列”、“等”含糊用词。
3.1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列明规格型号,提供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含有特殊性能组件还应列明其结构图,必要时还需提供剖面图。明确各组件名称,写明具体灭菌方式、初包装材质、有效期等要求。
应描述各型号规格之间区别,包括尺寸、结构等。列明各组件的原材料信息,对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和血液的原材料还需注明符合的医用材料标准或牌号,原材料使用增塑剂的应列明增塑剂。
3.2性能指标
留置针各组件应有适宜的性能指标,可以参考的标准包括:YY/T 0328《一次性使用动静脉穿刺器》、YY/T 1282《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YY0258.1《血管内导管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管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等,特别注意产品流量的设置应能够符合临床血液透析的要求。常见性能指标包括:
3.2.1物理和使用特性常见项目:微粒污染、尺寸、色标、流量、密封性、润滑剂(如有)、导管组件(有效长度、外表面、侧孔、配合、抗弯曲性、峰值拉力、连接强度、圆锥接头、软管和管夹(如适用)、接口(如有)等)、针管组件(表面、清洁度、耐腐蚀性、针尖、连接强度、针柄、护套等)、X射线可探测性(如适用)、排气接头、回血、防针刺组件(如适用)等。如包含特殊组件、结构,应规定其结构、尺寸和性能要求。
3.2.2化学性能常见项目:还原物质(易氧化物)、金属离子、酸碱度、蒸发残渣、紫外吸光度、环氧乙烷残留量(如适用)等。
3.2.3其他性能常见项目:无菌、细菌内毒素等。
3.3术语(如适用)
3.4检验报告及典型性样品
提交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检验报告,各组件性能都应检测。检验的典型性型号是包含全部原材料和组件、结构最复杂、使用性能可以覆盖本注册单元其他型号的产品。提供典型性型号说明。细菌内毒素检测时宜选择内腔面积最大的型号。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组件应进行检测。
4.研究资料
以临床实际应用为导向根据留置针适用范围和技术特征,提供非临床研究综述。留置针人体使用时间应综合性能研究、毒性残留物研究、临床操作规范等来制定。
从技术层面论述申报产品设计验证、工艺验证,以及技术特征、灭菌工艺研究等内容。设计验证应包括对不同组件的分析、设计和验证的内容,以及针对性设计输出文件。研究资料的项目、方法至少包含产品技术要求相应条款,验证为可作为后者的制定依据和理由。验证方法和结果分析应具有科学性(考虑验证时间等),所有研究建议选择典型性型号进行,部分项目研究可选择适当的对照品作为比较。确定研究条件时,建议尽量选择临床最严格使用环境。研究项目使用的液体介质应具有科学性,充分考虑研究的目标物质、临床使用时实际接触液体等特性来确定。
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4.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提供留置针化学/材料表征、物理和/或机械性能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原因等。性能研究通常选择结构最复杂、包含全部性能的最大和最小尺寸产品进行。
4.1.1设计特征
应列明留置针各部件的名称、材料、结构和功能,提交各部件功能与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途径与技术指标的制定与验证的研究文件。列出产品部件所使用全部材料(包括增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名称。
4.1.2密封性、管夹密闭性(如适用)
留置针作为血液通路应有一定的密封性,建议明确临床使用时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在不低于该压力下观察5.5小时,检测产品各部位的密封性。然后,施加适宜压力观察管夹闭合对管路密封性能的影响。
4.1.3穿刺、排气、回血性能
留置针的针管应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可以顺利穿刺皮肤进入血管。如可参考YY/T 1282《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规定方法来评估留置针的刺穿力,分析该力值与临床实际治疗的适用性。
观察留置针穿刺进入模拟血管后(模拟血管应有符合人体常规的血压、血液流速),可以顺利排气和回血,且在未连接透析管路之前的一定时间内,留置针各部位无渗漏。
4.1.4导管抗弯曲性
留置针穿刺进入人体血管后会在体内停留一段时间,建议根据其在血管停留5.5小时,合理得出导管可能的弯曲次数并进行导管弯曲,然后检测导管密封性、流量等使用性能,以验证导管抗弯曲性。
4.1.5使用时间和流量性能验证
分别选择刚生产、到达有效期产品,观察其排气、回血性能后,检测其在37℃时运行模拟血液溶液的流量,循环5.5小时,全程观察最低和最高流量(通常血液透析时流量200mL/min-500mL/min)的稳定性和无泄漏(包括留置针本身以及与管路连接部位),选择多个时间点检测流量,分析所测数值与临床实际应用的适用性。
循环结束后,取下留置针进行产品技术要求规定的性能验证。验证项目至少包括:密封性、连接强度、导管相关性能、软管相关性能(如适用)、特殊组件性能(如适用)。
4.1.6防针刺性能
对于包含防针刺组件的留置针,可参照《输注产品针刺伤防护装置要求与评价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和GB/T 42063《锐器伤害保护 要求与试验方法 一次性使用皮下注射针、介入导管导引针和血样采集针的锐器伤害保护装置》等文件,开展设计验证并提供研究资料。
4.1.8 X射线可探测性(如适用)
对于宣称具有X射线可探测性的,应提供留置针不透过性X射线研究资料。
4.1.9特殊功能
如留置针包含特殊功能,建议模拟临床使用实际情形提供相应研究资料。
4.2 毒性残留物研究
留置针可能会包含各种助剂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增塑剂、非DEHP增塑剂、单体、特殊原材料的化学添加物(如抗氧化剂)、粘合剂、着色剂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一定潜在毒性或限量使用。
为保证产品使用安全性,建议选择相应物质用量最大的成套使用型号,分别选择刚生产、到达有效期产品,采用适宜浸提溶液(如血液替代溶剂、血液等)、浸提方式和检测方法,如模拟临床最严格使用条件,在最低和最高流量37℃循环5.5小时后,参考YY/T 0927《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溶出量测定指南》或其他适用的方法(需提交方法学验证资料),分别对浸提溶液检测目标物质溶出总量。提供人体血液接触目标物质的毒性分析、安全限值和来源文件,对不同体重适用人群分别进行安全性评价。
4.3生物学风险评定
留置针组件的原材料不得人为添加已列入相关法规及指令禁止的、或未经毒理学评估的物质,常规使用过程中不得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提交留置针所有组件使用的全部组成材料(含外购组件以及包装材料)的化学名称、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一般包括:每个材料的通用名称和/或准确的化学名称、选用材料(包括添加剂等)商品名或牌号。建议提供与血液接触的各组件或原材料安全性评价资料。提交生产企业原材料验收标准和报告。
建议参考GB/T16886.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 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标准要求,结合留置针为与循环血液直接接触产品,累计接触时间大于30天的实际情况,对包含全部原材料的典型性型号开展生物学风险评价。相关资料还应当包括:生物学风险评定的策略、依据和方法,以及完成生物学风险评定所需的其他数据。
4.4 生物源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如留置针含有动物源性材料或生物活性物质等成分,建议参考《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资料。
4.5灭菌研究
明确留置针所用灭菌方法的选择理由,描述灭菌工艺和无菌保证水平,提供包含全部组件原材料、最难灭菌型号的灭菌确认报告。灭菌过程还应开展以下方面的确认:产品与灭菌方法的适应性、包装与灭菌工艺适应性、灭菌有效期验证资料、毒性物质残留量研究资料(如适用)。采用射线灭菌的,应注明其具体方式,并提供最小剂量的灭菌验证、最大剂量灭菌后产品性能检测和有效期验证文件。
4.6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资料。
5.稳定性和包装研究
提供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资料,证明在货架有效期内,在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留置针功能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有效期验证项目通常包括产品技术要求中与有效期密切相关条款,以及包装完整性。可采用加速老化和/或实时老化的试验方法开展研究。加速老化研究的具体要求可参考YY/T 068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等标准。实时稳定性试验应根据实际生产、运输和储存情况确定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对产品进行检测。
提交包装验证报告,常见项目如:包装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包装材料与产品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成型和密封过程的适应性;包装材料所能提供的细菌屏障保护;包装材料与使用者使用时的要求(如无菌开启)的适应性;包装材料与标签系统的适应性。
提供运输稳定性研究资料,应证明在生产企业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的环境条件不会对留置针性能,包括完整性和清洁度,造成不利影响。
6.其他资料
留置针已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对符合《目录》要求的,注册申请人需提交申报留置针相关信息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资料、申报留置针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目录》中医疗器械的对比表等,具体提交资料的要求可参照《列入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申报产品与对比产品存在差异的,还应提交差异部分对安全有效性影响的分析研究资料。
(四)临床评价资料
若留置针不符合《目录》要求,或不能证明与已获准境内注册的产品具有基本等同性,需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交临床评价资料。
(五)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样稿
产品说明书和最小销售单元标签样稿,内容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和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境外注册申请人应当提交产品原文说明书。同时还需注意:
1.注明“一次性使用”字样或者符号、灭菌方式以及灭菌包装损坏后的处理方法,列出有效期。
2.列明留置针经过验证的使用时间、最大使用压力。
3.宣称特殊性能的,应列明相关描述(如防针刺组件使用方法等)。
4.详细描述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使用器械的步骤,尤其是特殊性能的使用方法应有详细说明;
(2)使用过的器械如何丢弃的指导。
(3)关于排气等操作说明。
可以使用注解、图表及其他可视的帮助信息来增强对使用方法的理解。
5.警示和注意事项
(1)明确标示“产品使用必须符合医疗部门相关操作规范及相关法规的要求,仅限于经培训的医生或护理人员使用”或类似的警示性语言。
(2)针对产品特点的特殊注意事项,如含有天然橡胶的应注明“对天然橡胶过敏者禁用”。
(3)以DEHP增塑的聚氯乙烯(PVC)作为原材料的,需明确标识该留置针含有DEHP。
(4)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使用前应检查排气接头(如有)与针柄的连接处、圆锥接头与圆锥接头保护套的连接处是否松动;从导管组件中拔除针管组件后禁止将针管组件再次插入等。
(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按照《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要求提交资料。
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Z].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Z].
[3]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Z].
[4]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Z].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21号[Z ].
[6]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87号[Z].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19年第99号[Z].
[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骨科手术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等5项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79号 [Z].
[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3年第33号[Z].
[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列入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产品对比说明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3号 [Z].
[1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8号[Z].
[1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关于发布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的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通告2022年第12号[Z].
[1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注册自检管理规定》的公告:国家药监局通告2021年第126号 [Z].
[14]GB/T 42062-2022,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15]YY/T 1282-2022,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S].
[16] JIS T 3249-2022,血液透析用留置针[S].
[17]GB/T 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S].
[18]GB/T 42063-2022,锐器伤害保护 要求与试验方法 一次性使用皮下注射针、介入导管导引针和血样采集针的锐器伤害保护装置[S].
[19]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S].
[20]YY/T 0681.1-2018,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S].
[21]YY/T 0698.1-201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S].
[22] YY/T 0328-2015,一次性使用动静脉穿刺器[S].
[23]国家卫健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552号[Z].
[24] YY0258.1-2017,血管内导管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管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S].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