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C如何与研究者、CRA、机构伦理等多方达成有效沟通?
何所谓沟通?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7-27 阅读量:次
各位做医疗器械注册的同行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组合检测试剂,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多联检试剂盒,比如那种能同时测新冠、甲流、乙流的好几项指标的产品,它的管理类别到底该怎么定?这玩意儿在体外诊断里越来越常见,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这块,像之前北京流感高发那会儿,能同时测多种病毒的试剂盒需求就挺大的。但组合起来后,它到底是按原来的单项管,还是得重新划个类别?这可是关系到咱注册路径、审评要求甚至上市时间的大事,马虎不得。下面咱就一步步捋清楚这个流程。
你想搞清楚这个组合试剂盒归哪管,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得把它里面包含的每一个单项检测项目(每个被检物)的管理类别都弄明白。为啥呢?因为组合试剂的类别判定,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里面最“厉害”的那个单项。
1.这个“查清楚”,可不是拍脑袋或者凭感觉,得去翻权威的依据。在国内,主要就是看两个东西:一个是《6840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2013版)》,另一个是《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这两个文件在国家药监局网站上都能查到。比如,你要做个组合试剂,里面包含了检测项目A、B、C。那你得分别去查A、B、C各自在这个目录里属于第几类医疗器械(II类或III类)。举个例子,如果查出来A是III类,B是II类,C是II类,那你就心里有数了,组合盒子里有个“III类”的大哥。
查完单项类别,先别急着下结论。第二步非常关键,就是要仔细对比一下:你这个组合试剂盒的整体预期用途,跟它里面包含的各个单项检测项目的预期用途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预期用途”指的是说明书里写的,这个试剂是干嘛用的,检测什么,用于什么场景,帮助诊断什么病。
情况一:组合后预期用途没变。啥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试剂盒虽然能同时测好几样(比如同时测甲流和乙流病毒抗原),但它说明书里写的用途,跟单独买一个甲流检测试剂和一个乙流检测试剂来用,描述的最终目的和用途范围是完全一样的。比如都是用于“辅助诊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没有因为这个组合而增加新的诊断价值或应用场景。简单说,就是1+1还是等于2,没变成3。
情况二:组合后预期用途变了或扩大了。这种情况就是,组合之后,你这个试剂盒能干的活,超出了原来各个单项自己描述的能力范围。比如说,原本单项A的用途是“辅助诊断疾病X”,单项B是“辅助诊断疾病Y”。但组合后,你的说明书里写这个组合试剂能“用于X和Y疾病的鉴别诊断”,或者能“同时筛查X、Y、Z三种疾病的风险”,或者组合起来能反映某种新的病理状态(比如“XX综合征”),而这些是原来各个单项用途描述里没有明确涵盖的内容。这就等于1+1>2了,产生了新的“用途”。
前面两步搞扎实了,第三步确定最终类别就水到渠成了。怎么定?核心就看你第二步的对比结果:
情况一的结果(预期用途没变):按最高类别管。如果你确认组合后预期用途跟各单项比,确实没有新增内容,完全就是各单项用途的简单叠加,那么恭喜你,事情相对简单。这种情况下,国家有明确的原则:组合试剂的管理类别,就按照它所包含的所有单项检测项目中,那个风险等级最高的类别(也就是管理类别最高的那个)来确定。打个比方,你组合盒子里有A(III类)、B(II类)、C(II类)三个项目,组合后用途没变,那这个组合试剂盒就整体按III类医疗器械来管理。为啥?因为风险控制就高不就低,组合盒子里有III类的项目,它的风险特性依然存在且是主导。
情况二的结果(预期用途变了/扩大了):必须重新分类界定。如果你发现组合后,整体预期用途确实超出了原来各单项的描述范围,有了新功能、新应用场景或者新的诊断价值(比如实现了鉴别诊断、联合筛查等),那对不起,这事儿就不能简单套用单项最高类别了。根据规定,这种情况需要走“重新分类界定”的程序。 啥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产品在现有分类目录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明确的管理类别了。你需要向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提交申请,通过他们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把你的产品详细情况(组合方式、新预期用途等)报上去,由官方专家根据产品的实际风险、技术复杂性、临床意义等因素,重新判定它到底该归为II类还是III类。这个结果是啥就是啥,可能比单项最高类别高,也可能一样,但流程是必须走的,不能自己猜。
好了,咱们把上面的步骤再简单捋一遍。确定组合检测试剂(多联检试剂盒)的管理类别,核心就三步:先查清里面每个单项的类别,再仔细比对比对组合后的整体用途有没有超出单项的用途范围,最后根据对比结果来定类别。记住这个关键原则:若检测项目组合后无新增预期用途,按所含单项最高类别管理。若多项组合后的试剂预期用途超出单项的预期用途描述,需重新分类界定。 这个原则是法规的核心精神,务必在注册前就搞清楚,免得走弯路。实际操作中,遇到组合后预期用途是否变化的判断拿不准时,多查查类似已上市产品的说明书,或者直接咨询审评机构、申请分类界定,是最稳妥的办法。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何所谓沟通?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
脱落是每个临床试验中都会出现并且也最让人头痛的现象。但是是什么原因引起脱落而我们怎么才能减少脱落呢?那么我们来谈一下,项目中常见的脱落问题,希望能为各位项目人员提
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是按照临床试验方案的要求设计的书面文件,用于记录和报告每一名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这种文件一般采用表格(纸质或电子)的形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中都配备 CRA,CRA 与 CRC 在临床试验中的作用及合作值得大家一起探讨。首先,介绍一下在项目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间接影响了项目的执行和质量。希
作为一名苦逼的CRA,除了日常的监查工作以外,也许还有一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每次项目会议上PM重复又重复了的话题:“亲,这个Site的进度太慢啦,想想办法啊!CRA:我在想 我在想
问题来源: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组当天和入组后14+-2天随访一次。治疗组有5例超窗,对照组3例超窗,超窗7-25天不等。问题:如果分析疗效性指标,这些超窗的数据如何
临床CCG是什么意思?CCG是数据填写指南,由DM起草,相关人员审核,可能包括PM,医学,药物警戒等,主要是给数据库录入人员CRC.PI.以及发布质疑的CRA和医学使用的指南文件。
在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大家都会尽可能的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的因素,并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和减少在试验中可能出现违背及偏离方案的情况发生,但在试验的执
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是临床试验实施的主体,高质量的试验研究必须依赖于有能力有责任的机构和研究者方能完成,因此,机构和研究者的选择是关乎试验的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选
在CRO中,被公司内部指派任务还不够,有些申办方除了需要看简历之外还有面试一环,只有通过面试并得到认可才能上岗接他们家的项目。这是无论CRA或PM都会有的待遇,所以不要悲伤和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
八年
医疗器械服务经验
联系思途,免费获得专属《落地解决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咨询报价,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思途CRO——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第三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