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岗位科普|CRA/CTA/CRC/CRO/DM/PV/RA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刚毕业的同学在准备进入临研圈的时候,一定会被铺天盖地的行业专有名词搞得晕头转向。什么CRA/CTA/CRC/CRO,都是什么鬼?CEO和COO我倒是知道,请问贵司CEO接受应届生吗?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7-27 阅读量:次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里面说得清清楚楚: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关键是看它的预期用途——是不是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或者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看到没?核心就两点:1. 跟人体有关;2. 用于上面说的那些医疗目的。不符合这个定义的,哪怕长得像,也不归医疗器械管。
细胞培养基可不是铁板一块。它能不能算医疗器械,关键得看它用在哪、培养出来的细胞去干嘛。咱分几种常见情况来说:
这种时候,培养基就是个纯纯的实验耗材或者生产原料。它培养的细胞,不是用来直接给人治病、诊断疾病的。比如大学实验室研究细胞生长规律,药厂用细胞生产抗体,或者美容院搞什么“细胞活肤”(咱且不论效果和合规性哈),这些用途下的培养基,完全不属于医疗器械。为啥?因为它不符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里医疗器械的定义啊,预期用途跟医疗诊断治疗八竿子打不着。
这个情况特别重要!比如现在挺火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或者干细胞治疗,或者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殖)里培养卵子、精子的培养基。你可能会想,这培养的细胞最后是要打进人体或者用来造人的,培养基作用这么大,总该算医疗器械了吧?
嘿,还真不是!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2021年第129号公告)明确规定:“用于细胞治疗、细胞回输、辅助生殖等的细胞培养基,不属于医疗器械”。 为啥这么规定?我的理解是,这类培养基培养出的细胞本身被视为一种“活体药物”或治疗/生殖材料,其最终产品的安全有效性是核心,培养基作为中间过程的耗材,其监管重点更侧重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或辅助生殖技术的相关规范,而非医疗器械注册途径。这一点在网上讨论CAR-T培养基归属问题时争议挺大,但法规白纸黑字写清楚了。
这才是细胞培养基能被归为医疗器械的主要场景!但即使在这个场景下,也不是所有都算,还得细分:
1.子情况A:基础培养基,且培养的细胞仅用于体外诊断。比如一些最基础的、成分相对简单的培养基(像经典的RPMI-1640),用它来培养细胞,这些细胞后续只用于实验室的体外检测,比如做某种药物敏感性测试(注意:不是用于指导个体化用药的肿瘤药敏测试,那可能属于更高类别的诊断试剂)、或者作为某种诊断实验的“工具细胞”,并且明确不用于治疗、回输或辅助生殖。根据最新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比如2025年调整后的),这类用途非常明确的基础培养基,通常被划分为第一类医疗器械进行备案管理。
2.子情况B:成分更复杂或有特定功能的培养基,且培养的细胞仅用于体外诊断。比如专门用于培养某种特定来源细胞(像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增殖,且这些细胞后续只用于特定的体外诊断项目(比如某种基于干细胞的诊断实验),同样明确排除治疗、回输、辅助生殖用途。这类培养基,根据其成分复杂性、细胞类型的特异性以及诊断应用的风险,经过分类界定,可能被划分为第一类,但也可能被界定为第二类医疗器械。比如里提到的2025年分类界定结果中,“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成分含生长因子等)被界定为第二类(分类编码6840)。 也反映了企业对此类产品分类的困惑,最终界定结果取决于预期用途和风险。
如果你手头有个细胞培养基产品,不确定它属不属于医疗器械、属于哪类,或者想备案,该咋办?
1.先死死抠住“预期用途”!这是决定性的第一步。你产品说明书、标签上写的用它来干嘛?培养什么细胞?这些细胞最后用来干啥?(诊断?治疗?研究?生产?)必须写得极其清晰、具体、无歧义。用途写模糊了,分类界定或备案肯定通不过。
2.查目录和分类界定结果。去国家药监局网站、中检院(NIFDC)网站查最新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和历年的《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比如就是这类汇总)。看看有没有跟你产品预期用途、细胞类型高度一致的例子。这是最直接的参考。
3.申请分类界定。如果在目录和汇总里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或者自己实在拿不准,那就得按程序向主管部门(通常是省级药监局或直接向中检院)申请产品分类界定。需要提交详细的产品技术说明、预期用途、作用机理等资料。 这是官方给你定性的途径。
4.备案(针对第一类)。如果确定属于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如前面说的基础培养基用于IVD),那就走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流程。备案时,产品名称一般要求叫“XX培养基”,在“预期用途”描述里,必须包含类似这样的话:“仅用于细胞增殖培养,不具备对细胞的选择、诱导、分化功能,培养后的细胞用于体外诊断”。这是备案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5.注册(针对第二、三类)。如果被界定为第二类或第三类医疗器械,那就得走更严格的医疗器械注册流程了,需要做大量的验证、检测和临床试验(视具体情况而定),提交注册申请,获得注册证后才能上市销售。
唠了这么多,咱们最后把核心结论再拎一拎,重点强调用户特别要求必须包含的两点:
1.核心原则:看预期用途!这是判断细胞培养基是不是医疗器械的金标准。
2.用于科研、教学、生产、美容等非医疗目的的细胞培养基?不好意思,不属于医疗器械。
3.用于细胞治疗、细胞回输、辅助生殖等治疗过程的细胞培养基?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明确不属于医疗器械。
4.用于体外诊断(IVD)的细胞培养基?这有可能属于医疗器械,但必须满足:
(1)预期用途描述极其清晰、具体。
(2)培养的细胞仅用于体外诊断。
(3)明确排除用于治疗、回输、辅助生殖。
(4)基础且用途明确限制的,通常是第一类(备案)。
(5)成分复杂/特定细胞类型/特定诊断用途的,可能一类也可能二类,需分类界定。
5.实操要点:名称规范、预期用途描述严格按要求写、查目录和界定结果、不确定就申请分类界定、一类备案二三类注册。
最后,划重点,请记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疗器械的定义,若细胞培养基用于如美容、科研等非医疗器械用途,不属于医疗器械。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用于细胞治疗、细胞回输、辅助生殖等的细胞培养基,也不属于医疗器械。这两句话,就是解开临床用细胞培养基是否属于医疗器械这个问题的钥匙!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大多数刚毕业的同学在准备进入临研圈的时候,一定会被铺天盖地的行业专有名词搞得晕头转向。什么CRA/CTA/CRC/CRO,都是什么鬼?CEO和COO我倒是知道,请问贵司CEO接受应届生吗?
盲法试验常用的有两种:单盲(single blinding)和双盲(double blinding),更严格的对照试验要用到三盲(triple blinding),在对照药物和试验药物剂型或外观不同时,还要用到双盲双模拟技
前面文章介绍过复肿的SSU立项流程,立项通过以后就可以进行下面三步了,分别是:伦理审查申请,遗传办申请(如需),合同审查申请。在复肿的伊柯夫网站上,立项通过后,这三步
因为SSU阶段,有好多细节机构的官网上不会告诉你,你也不可能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你的研究护士,因为她们人均手上几十个项目,很容易被问得没有耐心,这也是我想把一点经验记
刚接触CRO行业的小伙伴,在学习文件法规资料的同时,常看到一些英文类专业名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看看常见的临床试验专业术语: CRO行业的常用术语解释: 1:新药研发
SSU是Study Start Up的缩写,从最初的项目准备,到启动访视(Site Initiation Visit)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对整个临床研究项目的启动非常关键。负责这个关键阶段工作的部门人员,就叫做SS
试验用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试验的试验药物、对照药品。试验用药品渗透到了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药物的生产、包装、运输、保存、使用、回收等。今天我们从临床试验中
不少二三类需要临床的产品,客户一听到临床报价就退缩。既然这么贵,还不如自己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临床报价费用都由哪些组成?费用都谁收走了?自己做又有哪些风险?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作为CRC的我们,自认为对CRA其实已经很了解了,但是在我们工作过程有一个角色平时接触不到,但是却又绕不开躲不过,尤其是面对满屏EDC query的
从事医疗器械注册的小伙伴们可能都为同一个问题苦恼过,那就是医疗器械注册单元的划分。企业所设计开发出的产品,其所包含的产品范围,是否可通过一个注册单元完成注册,从而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
八年
医疗器械服务经验
联系思途,免费获得专属《落地解决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咨询报价,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思途CRO——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第三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