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概述——注册单元划分常见问题解答
从事医疗器械注册的小伙伴们可能都为同一个问题苦恼过,那就是医疗器械注册单元的划分。企业所设计开发出的产品,其所包含的产品范围,是否可通过一个注册单元完成注册,从而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7-07 阅读量:次
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这个行当里干活,大家都知道人员健康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法规白纸黑字写着,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员工,每年至少得体检一次,而且明确规定,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员工,绝对不能碰直接接触产品的活。这个要求很清晰,对吧?但不少企业实际操作起来,碰到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法规里说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具体到底指哪些病?去医院体检,该查哪些项目才符合法规要求?是不是拿个药品或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就算达标了?这些问题不搞明白,体检就容易流于形式,或者做过头增加负担。医疗器械注册专员天天和法规打交道,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个事,帮你找到合规又实用的操作路径。
首先得把规矩的源头弄明白。最核心的文件,就是《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专门针对无菌医疗器械的附录和《现场检查指导原则》。这些文件里,关于人员健康的要求,翻来覆去就强调两点核心意思:第一,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第二,最关键的一点,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绝对不能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这个要求是硬杠杠,现场检查时,审核员一定会翻看员工的体检报告或者健康证明,确认体检按时做了,也确认有这些疾病的人确实没在相关岗位上。
这些法规文件,无论是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还是行业标准YY 0033《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都只提了这个原则性的要求。它们都没有像开药方一样,列出一个必须检查的、具体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清单。比如,乙肝、肺结核、痢疾、流感……具体查哪些?法规没说死。这就是很多企业觉得操作空间大、心里没底的原因。
既然法规没给现成的项目清单,那这个责任就落在了企业自己肩膀上。企业得自己动脑筋,根据你生产的无菌医疗器械的特性,来识别和规定哪些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对你的产品造成污染风险,从而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个识别过程要结合产品的生产工艺、接触程度、产品预期用途等因素。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产品最终是要植入人体的(比如骨科器械、心血管支架),或者接触人体血液、无菌组织的,那么对操作人员携带的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要求,肯定比生产一些体外使用的、低风险的无菌器械(比如某些敷料)要严格得多。生产环境要求高(比如万级、十万级洁净车间)的产品,对人员携带微生物的控制自然也更严。所以,体检项目的“严格程度”和“覆盖范围”,企业需要量体裁衣。
知道了要自己定,那具体怎么操作呢?别慌,官方其实也给了方向性的指引。一个非常靠谱的做法,就是参考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当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或者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对于“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常规体检要求来执行。
很多地方的疾控中心或者具备资质的体检机构,都有针对特定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套餐。其中,“药品从业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项目规定,是相对成熟和标准化的。这些体检项目通常包含了法律法规要求筛查的主要传染性疾病。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特别是无菌医疗器械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的体检项目框架。你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咨询当地负责体检的医疗卫生机构:“我们企业需要员工体检,排除可能影响无菌产品生产的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请问能否参照药品或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检项目来执行?或者是否有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建议项目?” 通常,体检机构会根据你的描述,推荐合适的体检套餐。
直接采用或参考“药品从业人员”或“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检项目,完成体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被认可为符合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于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体检要求的。因为它们覆盖了主要的、常见的法定传染病种类(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
但是,这里有个“但是”。前面说了,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风险来评估。如果你觉得参照药品/食品的体检项目还不够,或者你的产品风险特别高(比如植入类、介入类),你完全可以在参照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增加你认为必要的检查项目。比如,增加某些呼吸道传染病的筛查(如果认为相关),或者对某些指标要求更严格的检测限值。反之,如果你评估后认为某些项目风险极低,也可以考虑简化(但通常不建议比药品/食品要求更低)。关键是你的规定要有理有据,能经得起推敲和检查。
确定了体检项目,这只是第一步。企业必须为每位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员工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档案里要清晰记录每次体检的时间、项目、结果。特别是,要明确记录员工是否患有法规禁止的那些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
这个档案不是建好就锁柜子里不管了。要确保一旦员工在体检中检出患有规定的疾病,或者在工作期间出现相关症状,企业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最核心的措施就是:立刻将该员工调离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岗位。这是法规的底线要求,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调离后,根据疾病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员工何时能重返原岗位(通常需要康复证明或复查合格证明)。
说到底,无菌医疗器械企业人员体检的关键,在于理解法规原则——每年必检,禁止相关疾病人员接触产品。法规没规定死具体查哪些病,这个选择权给了企业。企业要担起责任,结合自家产品的风险特性,识别需要控制的疾病类型。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参考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或监管部门对药品、食品从业人员的体检要求来执行,这通常就能满足法规期望。当然,思途CRO提醒你,别忘了根据产品风险做微调。确定了项目,就严格执行体检,建好健康档案,发现患病员工立刻调岗。把这些环节做到位,人员健康管理这块的合规风险就能控制住了,产品质量也多了一份保障。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从事医疗器械注册的小伙伴们可能都为同一个问题苦恼过,那就是医疗器械注册单元的划分。企业所设计开发出的产品,其所包含的产品范围,是否可通过一个注册单元完成注册,从而
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是指医疗器械从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到使用、维修、维护检测、报废的全过程。而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和安全管理在整个寿命过程中占重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国产化妆品小品牌不少,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现在的仿造化妆品也不少,外包装还同样有防伪标签,就很头疼。那么,查询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信息
随机化被奉为临床试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随机临床试验被视为临床试验的“金标准”,所产生的证据被循证医学界确定为高等级证据。对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2018年1月由CFDA发
刚接触医疗器械CRO行业的小伙伴,在学习文件法规资料的同时,常看到一些英文类专业名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看看常见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术语......"
随着医疗器械出口的日益增长,根据市场的需求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需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质量体系法规越来越多,所以经常会碰到出处于不同法规或标准的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及
统计结果显示,至少70%以上的临床研究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入组,可以说没有一个临研人没被入组困难问题摧残过,这里分享一些常见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2019年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的公告(2019年第46号)》,从2019年6月24日正式实施电子申报,从11月1日起提交国家局的注册资料都需要按照电子申报目录
众所周知,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采用备案制,二三类采用注册制管理,等级越高,管理越严格。一类医疗器械都是免临床的,因此备案工作比较简单不繁琐。而二三类医疗器械除免临床产品
临床试验无论是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的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的因素,并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尽量避免及减少在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
八年
医疗器械服务经验
联系思途,免费获得专属《落地解决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咨询报价,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思途CRO——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第三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