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合规技术咨询服务

注册备案 · 临床试验 · 体系建立辅导 · 分类界定 · 申请创新

186-0382-3910
186-0382-3910
全部服务分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知识分享

法规规定“间接接触脑脊液的产品末道清洗应用注射用水”,某产品对水敏感,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清洗?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8-07 阅读量:

在医疗器械生产,特别是涉及高风险植入或介入人体的器械时,清洗工艺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符合无菌要求的关键环节。其中,“末道清洗”更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上残留的微粒、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热原/细菌内毒素)的水平。法规对某些特定类别的器械,尤其是那些会接触人体特别敏感部位(如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的器械,其末道清洗介质有明确严格的要求。最典型的规定就是“间接接触脑脊液的产品末道清洗应用注射用水”。这条规定是基于注射用水在控制热原/细菌内毒素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医疗器械的材料和设计千差万别,确实存在一些产品本身对水(即使是高纯度的注射用水)敏感的情况,比如某些材料遇水会发生水解、溶胀、性能改变或引入新的风险。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对于这类法规明确要求使用注射用水进行末道清洗,但产品本身又对水敏感的特殊情况,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清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是需要在严格遵守法规精神和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和验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应该怎么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法规规定“间接接触脑脊液的产品末道清洗应用注射用水”,某产品对水敏感,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清洗?(图1)

法规规定“间接接触脑脊液的产品末道清洗应用注射用水”

这个要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和法规基础。核心法规依据主要来源于《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附录,特别是针对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具体要求。例如,《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无菌医疗器械》或更具体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 植入性医疗器械》中明确规定: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应使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或通过超滤等方法产生的无菌、无热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注射用水之所以被严格指定用于这些高敏感部位的器械清洗,核心原因在于其极低的内毒素限值(通常要求≤0.25 EU/mL)。脑脊髓液、心血管系统等部位对细菌内毒素异常敏感,极微量的内毒素进入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注射用水通过蒸馏等严格工艺去除热原,是确保这些器械不引入额外内毒素风险的最可靠介质。因此,这条规定是医疗器械生产中的一条“硬杠杠”,其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理解“末道清洗”的定义与范畴

在探讨替代方案之前,明确“末道清洗”的具体含义非常重要。法规本身有时并未对这个术语进行极其精确的定义,这导致在行业内可能存在一些操作层面上的理解差异。主要的理解方向有两个:第一种理解侧重于生产流程的“末端”,即产品完成所有加工组装后、进行最终包装和灭菌前的那最后一次清洗。这次清洗的目的是去除在之前的组装、加工、环境暴露等环节可能引入的微粒、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确保最终包装前的产品达到最高的洁净度要求。第二种理解则侧重于对进入洁净生产环境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进行的最后一道清洗工序。如果原材料在进入洁净区组装前需要清洗,那么其进入洁净区前的最后一次清洗也被认为是“末道清洗”。对于接触脑脊髓液的器械,无论是哪种理解下的“末道清洗”,只要该清洗步骤被确定为法规所指的、影响最终产品安全性的关键末道清洗点,原则上都适用“应使用注射用水”的要求。明确具体产品生产工艺中哪个环节被定义为“末道清洗”是后续评估的基础。

某产品对水敏感的情况分析

确实存在一些医疗器械或其部件对水敏感。这种“敏感”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材料兼容性问题:某些高分子材料(如一些可降解聚合物、特定亲水涂层材料)或金属(如某些镁合金)可能在水环境中发生水解、溶胀、降解加速或性能(如机械强度、降解速率)发生不可控的改变。残留风险:即使使用高纯度水清洗,对于结构极其复杂(如细长管腔、多孔结构、微结构表面)的产品,水分可能难以彻底清除。残留的水分在后续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或储存过程中,可能导致材料性能变化、腐蚀或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功能性影响:水分残留可能影响产品的电学性能(如有源植入器械)、药物释放特性(如载药涂层或器械)或润滑性能等。当产品因上述原因被判定为对水敏感,严格遵循“必须使用注射用水”的规定可能会对产品本身造成损害或引入新的风险时,就需要认真评估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这绝不是为了规避法规,而是在认识到水作为清洗介质存在局限性的前提下,寻求同样能保障甚至超越其安全目标的解决方案。

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清洗?——评估与验证是关键

直接回答:在特定条件下,经过极其严格和科学的评估与验证,并得到监管机构认可后,有可能使用注射用水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末道清洗。但这绝非轻而易举或随意替代的过程。核心的法规依据在于《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的基本原则:企业应依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末道清洗介质,对清洗过程进行充分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引入新的污染源。这条原则为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提供了法规空间,但同时也设定了极高的门槛。替代方案的成功实施必须基于以下关键步骤:

1.深入的风险评估: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必须系统性地分析:

(1)水敏感的具体风险是什么?(材料降解?性能丧失?残留难除?) 其严重程度如何?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2)替代清洗介质的可行性是什么?考虑使用何种介质?(如:高纯度有机溶剂(如药用级乙醇、异丙醇)、特殊配方的清洗剂、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特定的干燥气体吹扫等)。选择这些介质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是否能有效去除微粒、微生物和内毒素?特别是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必须作为核心评估项,因为这是注射用水被指定的首要原因。

(3)替代方案可能引入的新风险是什么?(如:溶剂残留毒性、易燃易爆性、与材料的兼容性、对环境的影响、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清洗效果是否可验证、成本等)。

(4)比较风险:详细比较继续使用注射用水带来的风险(产品损坏或性能不可控)与使用替代方案的风险(可能清洗不彻底或有新残留)。目标是通过替代方案将产品的总体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且不亚于(最好是优于)使用注射用水能达到的安全水平。

2.全面的清洗工艺开发与验证:一旦确定了替代介质方向,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开发和验证,这是证明方案可行性的核心证据。

(1)清洗工艺开发:确定具体的清洗介质、浓度(如适用)、温度、时间、清洗方式(浸泡、超声、喷淋、循环冲洗等)、清洗次数、漂洗程序(如果替代介质本身也需要清除)等关键参数。目标是找到能有效去除污染物(重点是微粒、微生物、内毒素)且对产品无不良影响的工艺窗口。

(2)清洗效果验证:这是验证的核心。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证明:

a.微粒去除效果:清洗后产品的微粒污染水平符合相关标准(如药典或产品标准)。

b.微生物负载控制/无菌保证:清洗后产品的微生物负载(Bioburden)应极低且稳定可控,为后续灭菌工艺提供良好基础。需验证清洗工艺降低微生物负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c.内毒素/热原去除效果:这是替代注射用水最关键、最难的验证点!必须通过挑战性试验(如在产品上人为添加已知量的内毒素标准品)证明该清洗工艺能稳定、有效地将内毒素水平降低到安全限值以下(通常要求≤20 EU/件,或根据产品特性确定更严标准)。需要提供充分的数据证明该工艺去除内毒素的能力等同于甚至优于注射用水清洗。

d.残留物清除验证:如果使用了有机溶剂或清洗剂,必须验证清洗后的产品上相关残留物的水平符合安全性要求(如ICH Q3指南或针对特定溶毒的毒理学评估得出的允许限量)。

(3)产品兼容性验证:必须证明在整个清洗(及后续必要干燥)过程中,产品的物理、化学、机械和功能性能均未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

(4)工艺稳定性验证:验证该清洗工艺在预设的参数范围内运行是稳定、可靠的,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通常需要多批次(如连续3批)的成功验证。

3.严格的变更控制与监管沟通:采用替代注射用水的末道清洗工艺是一个重大的工艺变更。

(1)内部变更控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执行变更控制程序,全面评估变更影响,更新所有相关文件(如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风险管理文件、验证报告等)。

(2)监管沟通与申报:至关重要!对于已上市产品,此变更通常需要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国家药监局NMPA)提交变更申请(可能是许可事项变更),并提供全套的评估和验证资料。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后方可实施变更。对于尚未上市的新产品,应在注册申报资料(如研究资料、生产信息、验证资料)中充分阐述为何不使用注射用水、替代方案的合理性以及详实的验证数据,供审评部门评估。试图绕开监管沟通直接变更工艺是严重违规行为。

总结

法规规定“间接接触脑脊液的产品末道清洗应用注射用水”是基于控制热原/细菌内毒素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的强制性要求。对于确实因材料或设计特性而对水敏感的产品,探索使用其他方式进行末道清洗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必须认识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且监管门槛极高的路径。其核心在于: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附录,企业应依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末道清洗介质,对清洗过程进行充分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引入新的污染源。任何替代方案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风险评估、全面的清洗工艺开发以及极其严格的验证(尤其是对内毒素去除效果的验证)基础之上,并且必须通过严格的内部变更控制和监管审批流程。最终目标始终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低于甚至优于使用注射用水清洗所能达到的水平。企业在考虑此类替代方案时务必谨慎行事,确保科学依据充分、验证数据扎实、并保持与监管机构的透明沟通。

思途企业咨询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你可能喜欢看:
医疗器械注册编号的编排方式举例

医疗器械注册编号的编排方式举例

今天写一篇有关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的科普文章,帮助新入行朋友认识医疗器械注册证,及从医疗器械注册证能看到哪些有用信息。

医疗器械常用的灭菌方式有哪些?五种灭菌方式你都知道吗?

医疗器械常用的灭菌方式有哪些?五种灭菌方式你都知道吗?

所谓的灭菌方式,是使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破坏所有的微生物包括数量巨大且具有抵抗力的细菌芽孢。以下介绍下辐照灭菌、环氧乙烷(EtO)灭菌、湿热(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

是否可以给伦理发送破盲SUSAR报告?

否可以给伦理发送破盲SUSAR报告?

现在国内已经有伦理委员会要求SUSAR递交前需要进行破盲。由于在国内现行的管理规范及指导原则中[1, 2],未明文规定递交给伦理委员会的信息是否需要揭盲,目前并无官方的统一标准。

一文读懂欧盟药品监管体系,如何保持一致的药品监管方式?

一文读懂欧盟药品监管体系,如何保持一致的药品监管方式

根据许多客户的反馈,本篇文章将介绍欧盟药品监管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药品在欧盟如何被批准和监测,以及欧盟药品监管网络-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盟各成员国的药

案例分析|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不符合法规要求的监查发现

案例分析|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不符合法规要求的监查发现

知情同意,指受试者被告知可影响其做出参加临床试验决定的各方面情况后,确认同意自愿参加临床试验的过程。改过程应当以书面的、签署姓名和日期的知情同意书作为文件证明。对

欧盟医疗器械MDR法规对临床评估的具体要求

欧盟医疗器械MDR法规对临床评估的具体要求

不管是已经在欧盟市场上有产品还是预期要在欧盟投入产品的生产商,新版欧盟医疗器械法规(EU-MDR)对临床评估(Clinical Evaluation)的要求, 都是非常令人头疼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临床评价方式有哪些?同品种对比客户咨询疑难解答

临床评价方式有哪些?同品种对比客户咨询疑难解答

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2015年第14号),临床评价有三种方式:免临床目录内产品书面临床评价、同品种比对临床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品种

常见的临床试验招募方式有哪些?

常见的临床试验招募方式有哪些?

临床试验就是一项医学研究最后的阶段,目的是确定一种新药或一项治疗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存在的副作用,是为帮助医生找到改善、控制、治疗疾病最佳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性工作

受试者有知情能力但无法使用汉语书写沟通交流,是否可以入组临床试验?

受试者有知情能力但无法使用汉语书写沟通交流,是否可以入组临床试验?

受试者为新疆维吾尔族人,仅会维吾尔语,有知情能力,但无法使用汉语进行书写、沟通及交流,此患者是否可以入组临床试验?

伦理委员会出席和投票人的法规要求

伦理委员会出席和投票人的法规要求

项目组火急火燎地催上会、上完会眼巴巴的等批件、催批件的经历,想必是每一个CRX“痛并快乐(并不)”的回忆。但最悲催的不是取回来批件发现有错误——这种一般改正后盖章或者

八年

医疗器械服务经验

多一份参考,总有益处

联系思途,免费获得专属《落地解决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咨询报价,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思途CRO——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第三方平台

在线咨询
186-0382-3910免费获取医疗器械注册落地解决方案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北京公司
186-0382-3911

郑州公司
186-0382-3910

合肥公司
188-5696-0331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