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医疗器械产品的寿命界定方法
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是指医疗器械从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到使用、维修、维护检测、报废的全过程。而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和安全管理在整个寿命过程中占重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4-12-22 阅读量:次
咱们干医疗器械注册的都知道,风险分析资料是报注册时最头疼又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审评老师看这东西特别仔细,写不好直接就能给你发补。说白了这个文件就是要你跟审评老师证明,你这个产品所有可能的风险你都想到了,而且都采取了有效措施来控制,最终受益大于风险。那到底该怎么写才能过关?
首先你得找准依据,YY/T 0316(ISO 14971)这个标准就是你的圣经,必须吃透。风险分析不是凭空瞎想,要围绕产品特征全面铺开。从原材料开始捋,每个部件用的什么材料、会不会析出有害物质、生物相容性怎么样都得考虑。再看结构设计,有没有锐边尖角可能划伤人啊,有源设备的电气绝缘够不够可靠,机械运动部件会不会卡住或者失控。性能指标也得分析,比如监测类设备精度不够会误诊,治疗类设备输出能量不稳定会造成伤害。就连说明书怎么写都得纳入风险分析,如果没说清楚怎么消毒怎么保养,也可能导致感染或者设备故障。这个过程最好拉上研发、临床、生产这些部门的同事一起头脑风暴,把每个可能的风险点都挖出来,别等到审评老师给你指出来就被动了。
光找出风险还不够,关键是要评估和控制。每个识别出来的风险都要说清楚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多严重、发生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定个风险水平。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你必须给出具体有效的控制措施。比如通过设计改进消除风险,或者增加安全防护机制,也可以在说明书里明确警告禁忌。每项措施实施后还要重新评估风险水平,直到降到可接受范围。这里最容易栽跟头的是光说措施不提供证据,你说改了设计,就得附上验证数据;你增加了警告标识,就得在说明书草案里体现出来。最后别忘了说明所有剩余风险都是已知的,并且受益远远大于风险,整个分析过程要可追溯,形成完整的风险闭环管理。
风险分析最忌讳的就是写成一锤子买卖。产品在设计开发、生产、上市后各个环节都要持续更新风险分析。设计变更了要重新分析,生产工艺调整了要评估影响,特别是上市后收集到不良事件和用户反馈,必须及时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很多企业拿模板套一下应付注册,后面根本不更新,这是要出大事的。风险分析资料看起来是份文件,实际上反映的是你们公司质量管理的真实水平,写得扎实才能让审评老师放心。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是指医疗器械从规划、设计、生产、销售、安装调试到使用、维修、维护检测、报废的全过程。而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和安全管理在整个寿命过程中占重
从事医疗器械注册的小伙伴们可能都为同一个问题苦恼过,那就是医疗器械注册单元的划分。企业所设计开发出的产品,其所包含的产品范围,是否可通过一个注册单元完成注册,从而
随着医疗器械出口的日益增长,根据市场的需求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需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质量体系法规越来越多,所以经常会碰到出处于不同法规或标准的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及
医疗器械注册证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使用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决定同意其销售、使用后发放的证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刚接触医疗器械CRO行业的小伙伴,在学习文件法规资料的同时,常看到一些英文类专业名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看看常见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术语......"
2019-12-01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简称机构)开始实行备案管理。本文结合机构备案平台构建思路,着重介绍了备案平台的结构组成以及相关要求,梳理了机构备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机构
2019年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的公告(2019年第46号)》,从2019年6月24日正式实施电子申报,从11月1日起提交国家局的注册资料都需要按照电子申报目录
众所周知,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采用备案制,二三类采用注册制管理,等级越高,管理越严格。一类医疗器械都是免临床的,因此备案工作比较简单不繁琐。而二三类医疗器械除免临床产品
临床试验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严谨的试验设计,双盲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仍是证据等级最高的原始研究。根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2018年第6号)(下称《原则》),随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0号),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时需要提交产品的检测报告,并且注册申请资料中的产品检测报告应当由具有承检资格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
八年
医疗器械服务经验
联系思途,免费获得专属《落地解决方案》及报价
咨询相关问题或咨询报价,可以直接与我们联系
思途CRO——医疗器械注册临床第三方平台